1.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练习题答案有么
古代文化常识 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山东:指崤山以东。(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些地区在长江之外)(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3.孔子及其弟子在谈到自然现象时,多用来比喻人事。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把实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极星(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卫。
古人认为北极星在整个天体的中心位置。(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感叹昼夜不停流去的河水,痛惜时光的易逝。(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元盛世”。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王勃《滕王阁序》)3.“山中人王维白。”(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如: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的字)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
6.关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班固,字孟坚:“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与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
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
秦观,字少游:“观。
2.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5.古代兄弟之间用" "表示排行。
"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 关系,"先"表示 。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 时到 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 年,是属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 时,也就是现在的 时到 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种物质。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贬官叫 、。
16.汉代郡的长官称 ,隋唐州的长官称 ,宋代州的长官称 ,明代府的长官称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 ,陕西省的华阴位于 之北。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 、、、。
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 ,清明节 ,重阳节 。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岁寒三友"指的是 、、。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古代文化常识测验题参考答案1.官职 谥号 号 2.令尊 家慈 3.冠礼 笄礼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亲属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记年法 帝王年号记年法 干支记年法 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惊蜇春风 11.庚辰 龙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点 第二天凌晨1点 13.金 木水 火 土 14.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尚书 吏部 15.拜 除 谪 左迁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19.南京 20.北 北 华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盘古 女娲 精卫 23.坐西朝东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东朝西 24.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假借 25.经 史 子 集 26.观灯 踏青扫墓 登高赏菊 27.琴棋书画 28.松竹梅 29.宫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长 31.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箫鼓 渔樵问答 胡茄十八拍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3.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 "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
关系,"先"表示 。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 时到
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 年,是属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 时,也就是现在的
时到 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贬官叫 、。
16.汉代郡的长官称 ,隋唐州的长官称 ,宋代州的长官称 ,明代府的长官称 。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 ,陕西省的华阴位于 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
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 、、、。
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 ,清明节 ,重阳节 。
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岁寒三友"指的是 、、。
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
、、、、、、
古代文化常识测验题参考答案
1.官职 谥号 号 2.令尊 家慈 3.冠礼 笄礼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亲属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记年法 帝王年号记年法 干支记
年法 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惊蜇
春风 11.庚辰 龙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点 第二天凌晨1点 13.金 木
水 火 土 14.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尚书 吏部 15.拜 除 谪 左迁
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19.南京 20.北 北 华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盘古 女娲 精卫 23.
坐西朝东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东朝西 24.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25.经 史 子 集 26.观灯 踏青扫墓 登高赏菊 27.琴棋书画 28.松
竹梅 29.宫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长 31.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箫鼓 渔樵问答 胡茄十八拍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4.古代文化知识填空
1.《国风》代表作 《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离骚》是一首诗,无所谓代表作。
《国风》是《诗经》的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2.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设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内史省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尚书省下设史、礼、兵、都官(后改为刑)、度支(后改为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的长官相当于秦汉的宰相。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省。中书省即隋朝的内史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以后设而不任或不常设。
3. 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4. 五谷为泛称。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
《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汉书》将“谷、黍、稷、高粱、水稻”列为五谷,后来又有“谷、水稻、玉米、小麦、黍子”合称五谷的说法。
5. 礼 射
6. 隋朝六部为史、礼、兵、都官(后改为刑)、度支(后改为民)、工六部;唐及后世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7. 乡试 殿试 秀才(童生、生员)
5.中华传统文化知识题目(1)
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责国富。出自( 少年中国说 )。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3、庄子,名( 周 ),( 道 )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老子 )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 )并称为(老庄 )。
4、在古代史料中,人们把茶称为( 蔎 )、( 茗 )、( 荈 )等。陆羽在(茶经 )一书中首次把茶的众多称呼统一为“茶”。
5、中国剪纸艺术是铁器工具和( 造纸术 )发明之后的产物,形成于(汉魏时代 )。在技法方面,剪纸主要分为(阳刻法 )、( 阴刻法 )、(阴阳混刻法 )。
转载请注明出处UC百科网 »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