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古代男子加冠、女子加笄成人礼习俗的来历、习俗仪式
举行庄重的成人加冠仪式 一般以十六?q?榧庸谥辏簿褪悄?M十五?q,进入十六?q的第一??生日 ,举行加冠礼。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於?W」努力求?W是加冠礼的第一?? 要义。我?怨?O?橹匾?加冠礼,认?榧庸诙Y是所有礼?x的开始。
加冠礼的程序有:1、布席告祖、筮卜吉期。 2、主人戒宾。
3、礼?於西塾。 4、?伢呦? 5、布加冠席。
6、厥明告天。 7、厥明告祖。
8、?|?s盥洗。 9、?献礼器。
10、司礼就位於「堂阶」。 在人生三月便取定,而字则要等进入成年后才取,由成年礼上制定宣布后使用。
因此,成年礼也就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命名礼,或叫称字礼,意义十分重大。 依周公制礼,成年礼因男女区别有不同称谓,男曰"冠礼",又叫"加冠",行礼的过程比命名礼更为庄重、繁琐。
简单地说,就是男子到了20岁时,要在宗庙所行仪式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即"冠"),然后再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给取一个表字。女子的成年礼曰"笄礼",又叫"加笄",也是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
两周时女子"加笄"礼一般在15岁时举行,所以人们每?quot;及笄之年"代指女子从14到16岁这个年龄阶段;而用"弱冠之年"代指男子接近20岁时。两汉以后,加冠称字的年龄段有提前趋势,多半在15-16岁时举行,加笄礼则赶在结婚前行之。
女子是否在加笄时便称字?难以一概而论。 汉晋以后,男子称字范围不断扩大是历史趋势,直到民国时,几乎所有成名人物都有表字。
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至今还有两次取名的习俗,第一次在出生后,第二次在订婚或结婚时,也是成年标志,其意义与古代行冠礼、笄礼相同;反倒是汉族文化圈内;加冠称字已成昔日黄花。 。
2.加冠及笄的礼俗是怎样的
“冠”为首上之服,即首服,《说文》解为“弁冕之总名也”,“冠有法 制,故从寸”。
“笄”为一种饰件,《说文》解为“簪也”,用来固定发髻,形 细长,一头尖细,一头稍粗,粗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加“冠”、加“笄”(又叫“及笄”)是我国古代汉族成年礼。
加冠及笄又称“冠礼”和 “笄礼”。“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笄礼”为女子的成年礼。
“冠礼”和 “笄礼”合称“冠笄之礼”。由于历史上男尊女卑的传统偏见,古人在言及成 年礼时,一般只称“冠礼”。
冠笄之礼在周代就已产生,它是古人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为青 年男女举行冠笄之礼,是向其表明他们已由毫无责任的孩童转变为正式跨入 社会的成年人,迈入了生命的新阶段,具备了成年人的能力和资格,要承担 成年人的各种社会责任。
冠笄之礼自周代产生以后,在汉代随儒学的崛起进 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时期。南北朝时期,因社会的动荡而遭受破坏。
隋唐时 期,得到一定恢复,到宋代再次兴盛。后因游牧民族南下,再遭破坏。
明朝 建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清军入关后,逐渐被淡化,几近湮灭。
冠笄之礼是一切人生礼仪的开始,为我国古代社会第一大礼。《礼记•冠 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 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重冠。”故《仪礼》将 《士冠礼》列为开篇。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 礼,并为他取一个字。
古代冠礼非常庄重,程序非常严谨。冠礼举行之前十 天内,要先到家庙门外请人卜卦,用占筮的方式确定吉日,若十日内无吉日, 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
冠礼前三日,再用筮法选择主 持冠礼的人,称为正宾(也称大宾),并选一位司仪协助。正宾必须符合德高 望重的要求,可作为受冠者的人生向导和楷模。
冠礼一般在家庙之中进行, 届时要有在正堂东边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冠礼有所谓“三加”之礼, 即举行冠礼有三道重要程序,“始加”、“再加”、“三加”,所需服饰甚多,包 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
“始加”之前,受冠者要脱去平 常的衣服进行沐浴,然后换上童子服。童子服以缁布为衣,饰以锦边。
家长 及正宾都穿礼服。“始加”时受冠者跪坐席上,由旁边的司仪替他挽髻,把头 发梳成成年人的发式,并把发髻包起来。
正宾手持缁布冠(黑麻布做的帽 子),诵读祝词,诵辞毕,为其戴上缁布冠。 受冠者起立,到东房换上与此冠 相应的整套衣服、鞋子,再出来向在场的人致意。
“始加”之后是“再加”, “再加”要戴用白鹿皮缝制而成的皮弁冠。然后是“三加”,“三加”戴用黑 红色细麻布制成的爵弁冠,顶上加一块木板。
加不同的冠,要换穿不同的服 装。 每次加冠时正宾都要诵读祝词。
对于祝词,《仪礼•士冠礼》有记载: “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 祺,介尔景福。
’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 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
咸加尔服。兄弟具在, 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 “三加”象征着受冠者取得了三重身份, 即受冠者从此获得了成人、服兵役、参加祭祀的资格0 “三加”之后,正宾要 为受冠者取“字”。取“字”是传统姓名文化中最完整的系统,“字”用于尊 称,古时同龄人之间不能直呼姓名只可相互称“字”。
“名”用于自称、卑 称,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给受冠者取“字”,表示他开始受到别人的尊 重。
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加冠之后,主人要隆 重设筵款待来宾,并以束帛偭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礼品酬谢。
当然, 如果受冠者是诸侯,则要在三加的基础上,再加一次玄冕。 天子则是五加, 还要加一次衮冕。
笄礼,俗称“上头”、“上头礼”,是古代汉族女子的成年礼。笄礼一般 在十五岁时举行,或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进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 人,则年至二十岁时也要行笄礼。
《仪礼•士婚礼》曰:“女子许嫁,笄而礼 之,称字。 ”古代女子幼时头发一般是自然披散下垂的,称为“垂髫 (ti(So)”;有时候也有扎成两撮垂在脑后的,称为“总角”,但不能做成发髻。
别人一看就知道她还是孩子,尚未许婚。举行笄礼时要改变幼年的发式,把 头发绾成一个髻,用黑布包住,再插上笄,加以固定,示意她已成年。
笄礼 又称“及笄”,其具体仪节也有三加,与冠礼相仿,只是主人为女子的母亲, 加笄的人也为女宾。 “冠笄之礼”的举行意味着一个人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同时也是进入成 人社会的身份证明。
现在,许多地方又重新开始举行成年礼,在青年人十八 岁的时候组织“成人仪式”,并举行加冠礼。 这是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 继承,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激励青年人的成长有着积极作用。
3.什么是加笄
加笄,又称及笄,谓以簪束发,古代女子成年礼。
古时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表示成年,称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 的年龄了,《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笄,谓结 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女子加笄的仪式与男子的冠礼大致相同,不过主持者应是女性家长,而负责加笄的也应是女宾。加笄之后,表示其已成年。
又指出嫁的年龄,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了。《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女子年满十五岁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龄。有的地方在婚前一个月内择吉日,由婆母亲去加笄,此后不再外出。
也有的地方结婚时才加笄,亦称上头。花蕊夫人《宫词》:“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
《文选》卷二十九苏武诗说:“结发为夫妻。”《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4.中国古代男生成年举行的礼仪叫“加冠”,中国古代女生成年举行的礼
笄礼。
笄礼,也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